近年來,國產動畫片正在慢慢復蘇,打開電視機,已能看到《我為歌狂》、《小虎斑斑》等優秀國產動畫片。但在熒屏上占絕對優勢的,依然是日產動畫片。國產動畫片和日本動畫、迪斯尼動畫到底差在哪里?國產動畫片還能不能重振旗鼓?昨日在滬參加一個動畫研討會時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制作動畫片的實力已與國外差距不大,但在動畫片的經營管理上仍差得太遠。國產動畫片要走出低谷,非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不可。
分析國產動畫片失敗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沒有好劇本,缺少吸引人的劇情;觀眾定位太低幼;聲優(配音演員)水平不高;動畫音樂不好聽;盜版猖獗等等。尤其是有些國產動畫片概念先行,制作人姿態居高臨下,缺乏人性的深度和娛樂性,和好看好玩的國外動畫片更是差得太遠。
專家認為,在動畫片產業化經營上,我國動畫界更應該向日本、迪斯尼好好學習。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一部10分鐘的國產動畫片,在電視臺播出一次只能獲利100元,而美國的《獅子王》,票房和衍生產品的收入已達到7.5億美元。昨天,上海一位電影人向記者透露,因為大多數動畫片目前還只有賣給電視臺一種獲利渠道,所以國內的動畫制作公司也只是按電視臺的喜好生產,少有周邊產品的開發。
近期的熱門動畫《我為歌狂》,衍生產品的收入已經占到該片總收入的三分之二,這是國產動畫片市場化運作以來的第一次。從《我為歌狂》中,明顯可以看到日本動畫的運作方式。日本動畫界的成功,除了有出色的漫畫家、動畫制作公司和專業培訓的聲優外,最重要的是其獨特的運作方式。2000余萬元的制作費用,是國內動畫片制作中投資最大的。與以往“默默無聞”的動畫片很不同,《我為歌狂》片子未播,媒體就開始宣傳。另外,小說、漫畫、CD等衍生產品也都在各城市發售。人才輸送——制作——宣傳——發行——放映——出版衍生產品,從《我為歌狂》中,已能看到當代國際商業動畫運作的雛形。但按這種模式操作動畫片的,在國內依然是鳳毛麟角。
動畫業的產業化,必須從使單一動畫制作往影像、書報刊、玩具、文具等周邊產品全方位開發的方向發展。中國并不缺少漫畫家,事實上,很多日產動畫片都出自中國美術家的筆下。了解國際動畫經營管理模式,懂得動畫經營的人才,卻是目前最缺的。
建立規模化動畫專業生產基地是當務之急。動畫片直接影響中國青少年的成長,目前境外資本還不能單獨設立制作機構。央視動畫部和上海動畫影視集團公司兩個動畫片生產基地正在加緊建立,并將用現代化運營機制進行操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結構調整,國產動畫片能夠迎來燦爛的春天。
|